发现了60万年前的南京猿人化石
云夕博物纪坐落在了汤山
成为了汤山空间美学的精神缩影
汤山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东麓,国家级南京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驰名海内外,汤山方山国家地质公园是以汤山猿人洞、地质剖面、温泉、新近纪火山为主题的综合性国家地质公园。
作为南京直立人遗址博物馆的配套项目,汤山云夕博物纪温泉酒店位于汤山直立人遗址公园内,基地择址南京直立人遗址博物馆西南侧一处废弃的采石宕口,宕口四周的山体近年来经过清除浮石、挂网防护等生态修复和消险治理,裸露的矿坑崖壁成为基地四周的天然屏障和建筑粗犷的原质背景。
▲ 云夕博物纪鸟瞰 ©董素宏
用地形整理、基础开挖的石料加上白水泥建造一个温泉酒店,是从材料物质性开始的在地性可持续实践探索,石头和白水泥蕴含了汤山及其采石宕口的在地性基因。以汤山地质公园悠远的大地史和汤山猿人神秘的人类史背景为线索,云夕博物纪营造了未来废墟般的历史感场所,让我们强烈感受到自然在时间中的进化,从汤山直立人神秘的人类起源,到云夕博物纪浪漫的基本建筑原型空间,时间对空间的修复和连接润物无声、永不停息。
Space – Axis
云夕博物纪温泉酒店及其周边景观区域占地总面积约为80亩,总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酒店有经典庭院房、联排庭院别墅、双卧家庭别墅、双卧山景庭院别墅、VIP定制别墅共五类39套温泉度假客房;配套设施包括了中西餐厅、会议及多功能共享空间、生活美学图书馆、设计美学展廊、健身房、冥想空间、草坪景观活动区及露天泳池等。
▲总平面图©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云夕博物纪“强制性”沉浸式体验动线由三条控制轴线组成,连接人、建筑与自然,引导并放大充满空间仪式感的体验场景,三条轴线也是建筑面对自然的三次消失。
▲云夕博物纪三条轴线 ©AZL
东西向主入口轴线从前广场开始,下坡穿越跌水进入洞穴般的圆形前厅,仿佛从遗址公园博物纪穿越回到汤山猿人神秘的创世纪。从前厅沿着光线的指引拾阶而上,大堂空间豁然开朗,视线再折回向东,历史感的入口门廊成为美好山景的自然景框。
▲云夕博物纪南北轴线 ©窦平平
▲建筑消失于自然 ©董素宏
东西向主入口轴线和南北轴线在圆厅十字交汇,圆厅位于整体建筑空间的核心位置,其功能是设计美学图书馆和Lava Lab生活美学商店。轴线继续向西,一层的尽端是设计美学展厅。在空间的核心区域布局设计美学图书馆、Lava Lab定制生活美学商店和设计美学展厅,定义了云夕博物纪以建筑为核心的设计酒店属性。
▲建筑消失于自然 ©董素宏
从大堂一侧的圆弧形室外楼梯拾阶而上,二层屋面的休憩花园、多功能分享空间,无边泳池三处室内外公共共享场所从东到西沿轴线展开,以多功能分享空间为中心,轴线穿过无边泳池融入西侧的山林,形成建筑面对自然的第一次消失。
▲建筑消失于自然 ©董素宏
东西主动线是垂直、立体、局部隐匿的空间控制轴线,从圆厅设计美学图书馆开始的南北轴线则形成了建筑连接自然的核心场所。对于度假酒店而言,这一空间极具疗愈性,是充满归宿感的仪式场所。南北轴线同时也是酒店公区连通客房区的主动线,黑色景观浅水池衬托白水泥地面向南延伸,再折向东西连接二十栋宕口石块砌筑的石头房,石头房沿中轴线一侧是白色混凝土圆厅门廊,外侧的水景庭院面对东西二侧山谷崖壁。庭院里的半露天圆筒温泉泡池整齐排列,形成建筑明确而生动的边界。
▲石头外墙和白水泥圆筒 ©建筑译者姚力
南北动线一直向前延伸穿越石头墙洞口,二层高的家庭别墅客房区丰富了中轴线的节奏和尺度。
南北轴线在宕口的尽端止于混凝土圆筒,以崖壁为背景的圆筒被设计成冥想场所,空灵而纯粹。
空间从这里转折向上天人合一,建筑再一次消失于自然。
▲建筑消失于自然 ©董素宏
云夕博物纪的第三条控制轴线在联排石头房和家庭别墅客房之间再次转折向西,动线自然延伸至山景别墅客房和VIP定制别墅客房区域。在云夕博物纪建筑组群的最西侧眺望远山和落日,实体空间的边界终止在悬挑的观景平台,而建筑则第三次消失于自然。
▲采石宕口中的云夕博物纪 ©小熊
Explore – Experience
始于1919年的包豪斯,希望以建筑为核心统合各个门类的设计;一百年之后,云夕博物纪发挥整体设计的力量将生活梦想场景化,表现汤山厚重的大地史和人类史在地性特质。云夕博物纪博物馆式的空间仪式感和温泉酒店生活化的日常性相互激发,通过汤山大地史和人类史内容导入,营造具有可持续启发性的沉浸式空间场景,强化脱离日常的神秘和浪漫体验,酒店也是美术馆。
▲主入口广场©建筑译者姚力
清水混凝土立面强仪式感十字开口沉默并富有历史感,定义了云夕博物纪非凡的打开方式。窄长的白色水磨石甬道穿过二侧跌水声浪,东西向主动线向下通往主入口,走进神秘的历史场所。
▲神秘的前厅 ©邱文锏
从入口甬道到前厅,门外的跌水和大门内蓝色的光带将轴线的起点分为二段,拉长的线型空间自然导入紧凑的地下圆厅。洞穴般的圆厅是光的神秘容器,时间被拉回到汤山猿人神秘的创世纪。挑空圆厅的上方,麻绳编织的五彩天幕是令人向往的神秘宇宙星空,十八级光的台阶则进一步强化了进入大堂的空间仪式性。
从光与色浪漫的前厅拾阶而上,空间豁然开朗,酒店大堂南北二侧分别布置接待台和开放厨房,只有东向开敞面对入口水院,远处历史感的门廊是大堂的自然景框,窗外的深秋,满屏层林尽染。大堂南侧接待台背景墙上陈列了张雷建筑工作室30个建筑作品模型,定义了云夕博物纪作为主题设计酒店的空间属性。
▲云夕博物纪大堂 ©董素宏
圆厅设计美学图书馆是东西和南北二条轴线交汇的地方,顶面十字星阵列的射灯和水泥吊灯明确表达了二条轴线的交叉关系,主动线在这里从东西折向南北,透过长廊可以第一次感受山谷环抱的白色石头房聚落。
▲设计美学图书馆和Lava Lab生活美学商店 ©董素宏
二层屋顶隐藏了云夕博物纪的标志性画面:中轴线上的多功能分享空间完整聚焦仪式感的南北轴线,东西二侧平台俯瞰整个山谷宕口环抱中的建筑组群。高密度阵列的混凝土圆筒、石头房屋顶和宕口崖壁构成建筑融合自然的经典关系,营造具有未来遗址般的历史质感。
▲采石宕口中的云夕博物纪 ©建筑译者姚力
泳池位于二层屋顶正对多功能分享空间轴线的近端,向西悬挑深入山林,透明栏板进一步模糊了建筑和自然的界限。
长长的廊道挑空伸进石头房区域,从二层屋面拾阶向南,行进中不断感受中轴线天人合一的空间力量,通过场所营造感受更好的自然,时间对采石宕口这些大自然疮疤的修复一直在悄悄进行,永不停息。
对于温泉度假酒店而言,白色石头房聚落中间的通道是治愈性的,通道二侧混凝土圆筒和建筑外侧宕口崖壁的双重场所定义,形成了云夕博物纪纯净场所感、神秘仪式感和浪漫归属感的标志场景。
冥想空间是时间和自然的容器,主轴线聚集的能量在这里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继续向南消失于山谷石壁,其余部分则通过混凝土圆筒折向山谷上空,连通天地苍穹。
VIP定制别墅之间的悬挑观景平台是建筑的终点,但云夕博物纪的空间并没有就此结束,轴线的余波追随落日,向西消失于南京城方向的远山。
▲ 消失的轴线 ©建筑译者姚力
呼应汤山直立人洞穴的在地文脉,云夕博物纪客房家具、墙面和地台采用统一连续的白水泥界面,营造席地而卧的慵懒度假氛围。白色混凝土圆筒半露天泡池是更具归属感的洞穴空间,带来温泉酒店脱离日常的“家徒四壁的高级感”浪漫体验。
▲ 酒店室内 ©Wen Studio
▲极致浪漫的度假庭院 ©小熊
▲ 圆筒泡池 ©Wen Studio
Material – Sustainable
云夕博物纪的空间营造和沉浸式体验过程,充分体现了基本建筑以人和空间、材料和建造、基地和场所关系为核心的设计思想。白水泥混凝土圆筒、白色石料外墙,白水泥路面、灰白色纳米水泥墙面、家具及地台等在建筑中整体使用,白色作为空间主色调营造简单纯粹、极致浪漫的度假氛围。
▲ 石头外墙和白水泥圆筒 ©Wen Studio
云夕博物纪以采石宕口废弃的石材建造而成,通过麻绳、藤编等手工织物的运用,更有云夕自有生活方式品牌Lava Lab独家设计的杜邦纸系列生活用品以及特种水泥系列客房用品,环保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学方式贯穿于整个沉浸式体验过程。
▲ 云夕博物纪大堂麻绳编织的发光顶 ©Wen Studio
以设计美学提升体验,以设计美学助力环保,云夕博物纪通过沉浸式设计美学空间体验、建筑为核心的整体设计、常态化主题展览等三方面的丰富内容,思考和探索了设计酒店(Design Hotel)的构成属性。
▲酒店也是美术馆 ©董素宏
▲大地史、人类史的文字,酒店也是美术馆 ©小熊
沉浸式设计美学体验除了精心设计的空间和光,在重要空间节点上通过博物馆式的汤山大地史和人类史内容的文字提示,表达人类和自然的辩证关系,云夕博物纪就像是300米开外的南京直立人遗址博物馆的序厅。酒店大堂和客房的墙面上,材质理念、温馨提示和环保理念通过丝网印刷放大,以更具仪式感的方式被展示。超越不完美的日常、表现时间的痕迹,改变看这个世界的方式,酒店也是美术馆。
▲酒店也是美术馆 ©小熊
▲云夕博物纪夜景 ©建筑译者姚力
以混凝土、石头和水为主题的汤山云夕博物纪,是矿坑宕口原生地貌的基因延伸。汤山的大地史和人类史通过设计的力量被感知和体验,时间对空间的修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在云夕博物纪以基本建筑自主、原始、简朴的空间营造理念浪漫再现。云夕博物纪属于汤山,也可以属于所有地方。
▲云夕博物纪雪景 ©小熊
▲一层平面图 ©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 二层平面图 ©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立面图 ©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剖面图 ©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项目名称:汤山云夕博物纪温泉酒店
建筑面积:5500 平方米
建成时间:2020年10月
设计单位: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施工图设计合作: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持建筑师:张雷、戚威
建筑设计:王亮、金海波
室内设计:马海依、杜月、刘平、朱文健、黄荣
景观设计:赵敏、姜志远、陈隽隽
施工图设计:费小娟、朱旭荣、郭震、高晨、于剑、王碧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