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多年前,一座50米高的巨型白塔和它的尼泊尔佛教寺庙——白塔寺——建于古代北京。从那时起,这座寺庙和宝塔就融入了周围的胡同和庭院,与宗教仪式和活动共存,最终成为当代北京历史环境的一部分。
这个巨大的白色体量给典型的胡同肌理和庭院生活带来了动态的吸引力,也是我们将一栋两层的水泥住宅楼改造成白塔寺地区胡同画廊的设计中最重要的背景。
该地区的水泥民居大多建于80年代以后,当时一些当地居民将院落拆为更大的生活区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在胡同肌理中,水泥砌块建筑已经成为一种比庭院更大的常见类型。将住宅改造为包括一个画廊和三个艺术家住宅在内的公共项目,将举办社区展览,方便艺术家在白塔寺胡同地区生活和工作,引入新的元素与当地社区融合,并为该地区带来新的转型过程。
根据胡同保护条例,建筑体量将保持完整,原有的结构和布局将进行重组,以适应新的项目,包括面向北的双层画廊、一楼的沙龙和办公室,以及楼上的艺术家房间。为了获得足够的光质量,在这个密集的块体中插入了一个垂直的空隙系统。两个角落的庭院被带回阳光和空气,向天空和邻居的树冠开放,同时重新引入传统的庭院环境。从屋顶或地板角落脱落的天窗是另一种采光策略。拐角庭院和天窗都用曲线段连接,表示一个连续的循环。这也是行走在白塔寺胡同的一种体验。这座塔的视觉被胡同的规模和方向切断了。在这个白色的内部,形状和光线的曲线碎片将宝塔的记忆带入深灰色的水泥块中。屋顶作为一个公共平台开放,垂直的空间配置了一个植物亭。植物馆的连接将为胡同的天际线增加一层电缆和树冠。
该建筑将历史背景与未来项目联系起来,并将为胡同社区生活提供新的可能性。
程序
项目位于西城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白塔寺,毗邻鲁迅博物馆。最初,建筑的主要功能是居住,我们将空间重新组织为一个艺术空间,包括艺术家的住宅、工作室、公共展厅。
自然元素
建筑以原有结构为基础,分为南侧的艺术家生活区和北侧的公共展示空间两部分。同时,根据场地环境,在设计中加入了两个室外庭院,可以与自然光影互动。在建筑内部,结构构件之间的空隙被有意识地保留以引入光线,并与地面上的绿色植物整体设计,创造垂直的自然角落。
功能区域
为了满足生活的需求,功能项目被插入到建筑的南部。书房、餐厅和沙龙位于一楼,卧室位于一楼,与北部的工作室相连。北片区其余部分为公共展示空间,通过切割楼板创造不同的空间高度。同时,两个庭院与这个空间相连。此外,室内空间的主要墙体延伸到屋顶,定义了屋顶花园的地块。根据屋顶等结构构件的边界,设置透明玻璃,界定屋顶公共区域。
效果
巴塔西是坚实的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方案的曲线和白色将白塔的形象传播开来。植物缠绕的遮阳结构反映了胡同的生活氛围。受文化因素、历史因素以及当下语境的影响,该区域将被有机地更新为胡同博物馆。
位置:中国北京市西城区工门口四巷
建筑师Tiantian Xu
面积236.5平方米
项目2018年